熒光增白劑是一種無色的有機化合物,含有共軛雙鍵,且具有良好平面性,能夠激發入射光線產生熒光,使物質獲得類似熒石的閃閃發光的效應,使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達到增白的效果。而熒光增白劑是否如傳言所說的有毒呢?本文將對其相關知識以及毒性研究進行介紹。
熒光增白劑的原理
熒光增白劑是一種能吸收紫外光并激發出藍色或藍紫色熒光的有機化合物,吸附有熒光增白劑的物質,一方面能將照射在物體上的可見光反射出來,同時還能將吸收的紫外光(波長為300~400nm)轉變為藍色或藍紫色的可見光發射出來,藍色和黃色互為補色,消除了物品基體中的黃色,使其顯得潔白;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物體對光線的發射率,發射光的強度超過了投射于被處理物上原來可見光的強度,所以,人們用眼睛看上去物體的白度增加了,從而達到增白、增艷的目的。它與物品之間不發生化學反應,而是依靠光學作用增加物體的白度。
熒光增白劑分類
按化學結構,熒光增白劑可以分為五類:
1、二苯乙烯型,具有藍色熒光,用于棉纖維及某些合成纖維、造紙、制皂等工業,如其中以聯苯及其衍生物為起始物料合成的二苯乙烯聯苯類熒光增白劑,被廣泛地應用于洗衣液中;
2、香豆素型,具有香豆酮基本結構,具有較強的藍色熒光,用于賽璐璐、聚氯乙烯塑料等;
3、吡唑啉型,具有綠色熒色,用于羊毛、聚酰胺、腈綸等纖維;
4、苯并氧氮型,具有紅色熒光,用于腈綸等纖維及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
5、苯二甲酰亞胺型,具有藍色熒光,用于滌綸、腈綸、錦綸等纖維。
熒光增白劑真的對人體有害嗎?
環保問題備受關注以來,人們開始質疑熒光增白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懷疑其對人體的安全性,在這一時期,國際上也出現了關于熒光增白劑毒理學效應的研究。研究人員從各個角度分析了各種熒光增白劑可能的毒性,包括多大劑量會產生急性毒性;對皮膚和粘膜是否有刺激性;長期接觸后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可能性;是否可能引起過敏;是否有胚胎毒性;會不會在動物體內蓄積等等,結果是此類物質的急性毒性很小,且攝入后基本完全從體內排出,沒有證據顯示有刺激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效應、過敏性等。唯一的不良影響是,在注入熒光增白劑同時暴露在210~275nm波長紫外光下,小鼠體內產生了腫瘤,但這種短波紫外光在自然環境中是無法進入大氣層的,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對地球生物沒有借鑒意義。最終的結論是,幾種典型的熒光增白劑對各種受試生物都沒有顯示出明顯的毒性。
盡管如此,我國仍規定嚴禁增白劑添加于與食物接觸的各類物質中,所以理論上說,消費者通過食用攝入熒光增白劑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從皮膚途徑攝入。由于皮膚表面覆蓋有角質層,能嚴重阻礙真皮層以下各細胞對大分子有機物的吸收能力,因而相比于食用和吸入,大部分物質通過皮膚接觸進入人體的難度也大得多。
評價一個物質對人體的毒性風險通常要看三個方面:一是該物質自身及其降解產物的毒性大小;二是人群可能接觸到這個物質的劑量大小;三是該物質有沒有生物蓄積性,會不會隨著不斷接觸而在人體越積越多。根據近期國內外的臨床和試驗研究結果,熒光增白劑并不具有潛在的危害性,在一般的使用過程中也沒有毒性、致癌性、致突變性、致敏性、或其它危害人們健康的影響,在合理的適用范圍內,大家大可不必擔心。